網頁

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

房地合一稅定案,買氣出籠【經濟日報】


這幾年來房地產市場,歷經政府調控與相關政策打壓下,成交量逐年持續下滑,市場上一片襟若寒蟬,今年夏天的熱不足以抵擋此番的「冷」,所有人都在殷殷期盼何時春天到來,過去大型建商賺很多,口袋深,還可以撐,但只推一、兩案的小公司,危機已然出現。雖然最大不確定因素「房地合一」終於在6月初拍板定案,年底前將出現趕著適用舊制的購屋潮,成交量可望打底回穩,不過明顯感受,對於不同區域所能接受的房價有所不同,短時間房市要有起色仍非常困難。到底今年該如何買房?建議,換屋族可考慮「先買後賣」,未來售屋時仍採用舊制的售屋課稅,對於低總價及低收入族群應能享輕稅優惠。

5年來房市交易,雙北回歸自住需求

房地合一稅三讀通過後,6月買賣移轉件數變化,成為關注焦點。根據六都地政局最新公布數據顯示,除高雄市2,821棟月減9.2%,年減18.9%,創下歷年六月的移轉量新低紀錄外,其餘五都房市移轉量皆較5月成長,有5%到14%不等的月增幅,並以台北、桃園、台中表現較為亮眼,月增逾一成。顯示房地合一稅制通過後,壓抑買氣的不確定因素消除,房市似有谷底反彈的跡象。六月建物買賣移轉棟數分別為,台北市2,449棟月增13.9%,年減1.3%、新北市4,132棟月增5.7%,年減22.6%、桃園市3,359棟月增11.8%,年減11.3%、台中市3,819棟月增11.8%,年減11.2%、台南市1,707棟月增6%,年減0.3%。

觀察今年上半年,六大都會區交易量均較去年同期萎縮,減幅11%到25%,雙北市位於首都圈,在房地合一及持有稅雙重利空下,因此較去年受到更大衝擊,對照金融海嘯後2009上半年房市表現,台北市成交量27,926棟,今年上半年成交量13,061棟,銳減53.2%;新北市成交量44,348棟,今年上半年成交量23,533棟,減少46.9%;台中市及高雄市逆勢成長近5成,桃園及台南則維持平盤,顯示雙北短期投資風潮應已退盡,來到最基本的自住需求,期望經過這些不確定因素的消失,房市利空明朗化使觀望氣氛消散,交易量有築底的跡象,有助剛性需求與長期置產的省稅族群進場,預計下半年交易量緩步增加。

高房價帶動游資「遍地開花」

自從政府實施打房政策,朝實價課稅目標邁進,同時增加持有稅、交易稅,包括豪宅稅、囤房稅、高級住宅加價課徵房屋稅及重行評定房屋街路等級調整率等,都加深購屋需求民眾的疑慮,受到大台北地區高房價影響,許多不動產投資人採取保守策略,台北市逐漸成為自用買方市場,短期投資紛紛退場,目前市場交易有兩大特色,一是高單價、高總價的交易不見蹤影,二是交易對象偏向外圍市場、蛋白區,因此房價多有下修的跡象,也可看出房市正處盤整期。許多民眾紛紛將資金移往中南部以及東部,甚至遠赴海外另覓良機變成趨勢,精挑好的投資項目與標的,無非都是希望將本求利,過去五年大台北地區的住宅交易量下滑22%,但去年台灣人投資海外房產總額卻高達500億,較2013年成長25%,反映出2012年以來的房市降溫政策,讓許多投資人為了追求更高的資本增值空間及租金收益率,將目光轉投向國際不動產。

重劃區成為開發賺錢管道

近20年來台灣政府都市更新牛步化,加上先天條件不足「有地沒錢」,只能選擇市地重劃往外擴張,想學鄰近的香港與新加坡 抽更多稅,但卻忘記我們的資本實力沒有人家的雄厚,在沒錢的情況下,到處可見一個個劃餅式重劃區出現,包括新興重劃區、副都心、科學園區以及工業園區,政府運用重劃區抵費地標售機會,不斷抬高土地價格,推動市地重劃成為重要施政以及開發賺錢管道。
努力推動後呈現兩種結果,一是重劃區內燈火通明但只見零星大樓矗立,二是重劃區內高樓大廈社區林立,但夜晚時分只見零星戶數點燈。建商在土地原料及營建成本不斷成長的情況下,只好將成本轉移到房價,如何期待房價有可能降低多少呢?這種現象不難看出,政策推動「只想見利抽稅,不思健全發展」是殺雞取卵的短視思維。如今政府應有更好的機制設計,讓人民與企業賺錢,國家才會致富,才能主導房地產市場,照顧無力買房的族群,如果只想著一昧打壓房價,那執政者的智慧與格局,著實令人擔憂呀!

【2015-07-23/經濟日報/黃鵬䛥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